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的目标并不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校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及随班就读学生22.55万人)。根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国有2亿中小学生!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今后十年累计还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这4亿多青少年在今后二十年内要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21世纪初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从现在开始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这4亿多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不仅对于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我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足,行动不快,措施不力,那将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后腿,就要负历史性责任.
16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据1999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3000万人;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就是这样的数据,我们认为都还没有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中的严峻形式表达出来。我们要知道,这样的数据只占了中小学校的几分之一啊。并且,现在的这些学校,都还是基本上在各地都是最好的啊。
这样的情况说明,信息技术教育要在学校里推广和普及,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要用信息技术对各学科进行辅助教学,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面临挑战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能力 当我们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所有的教研人员都在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新世纪我们培养的人才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研究的结果,大部分专家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将象以往的读、写、算一样成为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信息化浪潮不仅仅表现在发达国家,在许多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浪潮也正在迅速兴起,所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世界范围的浪潮。
主要任务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概括起来有两大任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
工程实施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增仪曾强调:“校校通”并非“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不是要每所学校都建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校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我们不赞成每所学校都买服务器,建校园网。这就像一个城区只需要一个电信局,所有电话与之相连就行了,没必要一下子建好几个。
“校校通”工程的表现形式是以多种方式将学校与学校的信息交流渠道连通,使学校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其直接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高速流动。其深层次的目的是在思想观念上,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根本变革,用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所谓多种形式是指推进“校校通”,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用适宜的形式。比如说,有的地方首先要解决的是有与没有的问题;有些地方要解决的则是质量高与低的问题。就某种形式而言,也不提倡搞一种模式或是一种规格,要建立好用、够用和适用的系统。用经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 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广大的地区,应当走一条低成本、大面积和快速度的实现“校校通”的道路,不能沿用西方国家的模式。在多种形式和多种规格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高,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是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平台含义
众所周知,INTERNET以及其特点,向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灵活的、开放的、廉价的、相互提升的资源整合平台。但是,Internet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用于教育的信息就分布在其中,学校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中国校校通网是专业致力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网站,其上的资源是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梳理后的结果,再加上网站自己的专业开发,这就可以使学校很轻松地从我们的网站上获得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体系是大有必要的。我们认为这样做才真正体现了“校校通”的价值和涵义。
教育原则
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不应该用一种单调,僵化的模式。换句话说,不能搞一言堂!必须大家解决,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校园的资源库是大家的资源库。如何用一种现代的,节约的渠道让两千万教师都来参与,真正让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中国校校通网就提供了一个让有志于让教育资源活起来的教师和学校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在资源库逐步丰富的同时,又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让需要者可以方便地检索到适合自己要求的信息?中国校校通网也给需要者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检索平台。
中国校校通网正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这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校校通”方案。
模式之一
校园风貌:校长介绍、学校简介、对外交流、教学条件、师资设备
教师园地:教工之家、教学研究、教师简介、教材教法、教师培训
学生园地:学生作品、学生流动、奖学金、表扬栏、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校友名录:历届毕业生名录-目前就业情况-对学校的贡献-联系方法
中考高考专栏:有关中高考新闻、信息发布、考试动态、应试技巧、考试心得、 复习题库
资源中心:优秀课件、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学习教程、题库
校园论坛:老师交流、学生交流、家长交流
模式之二
学校概况:校长介绍、学校简介、对外交流、教学条件、师资设备
学校课程:课程介绍、科目介绍、课程安排、教学目标、任课教师
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源管理、校园管理
研究交流:教材教法、对外交流、优秀教案、教学心得
学生作品:各类作品选登、评比、奖励、排行榜 教师作品:各类作品选登、评比、奖励、排行榜 校报校刊:学校创建的各种校报、校刊电子版
学校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
同学录:历届毕业生名录—目前就业情况—对学校的贡献—联系方法
资源中心:优秀课件、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学习教程、题库
模式之三
学校概况:校长介绍、学校简介、对外交流、教学条件、师资设备
领导机制: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源管理、校园管理
师资设施:教师介绍、教师培训、教学设施、校园建设
校园文学:校园文学、网上文学、学生作品、教师作品
学校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
资源共享:优秀课件、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学习教程、题库
对外交流:对外合作、教学经验、办学经验、
同学录:历届毕业生名录—目前就业情况—对学生的贡献—联系方法